前纵隔疾病有绝招三孔式手术显奇效
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症状减轻。
患病率为77~/万,年发病率为4~11/万。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约3:2,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儿童1~5岁居多。重症肌无力患者中有65%~80%有胸腺增生,10%~20%伴发胸腺瘤。
重症肌无力是一个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是通过正中开胸的方式将患者胸腺切除,不仅创伤大,而且造成危象的机会多,随着技术发展,现在,患者可以进行经剑突下切口胸腔镜下扩大胸腺切除术,切除较彻底,能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病人疼痛更轻微。
近日,我院胸心外科再次完成一例“胸腔镜下剑突、双侧肋缘下三孔纵隔肿瘤切除术”,成功的解决的患者全身乏力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病例回顾
患者姚某,老年女性,近半年来消瘦明显,一个多月前自觉全身无力,以活动后为著,症状逐步呈加重趋势。医院行胸部CT提示:前纵隔占位胸腺瘤,经人介绍来我院就诊。
科主任杨智接诊后进行了详细认真的检查,并结合影像资料提示,最终评估患者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根据胸部CT结果考虑与胸腺瘤关系密切,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出于对杨主任的信任,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
在完善相关检查后,杨主任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并于患者入院第三天全麻后,在胸腔镜下行剑突、双侧肋缘下三孔纵隔肿瘤切除术。
术中,杨主任沉着冷静,因肿瘤下方就是心脏及左右无名静脉,在避免伤到大血管的前提下,充分显露双侧膈神经,仔细游离,完整切除胸腺组织及脂肪组织,整个手术仅用1小时50分钟便将病变连同胸腺及周围脂肪整块切除,出血量仅10ml。
术后切口
此术式术后不放置引流管,不刺激肋间神经,术后几乎没有切口疼痛感,术后当晚,患者即可下地、进食,全身无力症状好转。术后病理提示:B2型胸腺瘤,术后5日患者便顺利出院。
据了解,纵隔占位是胸外科当中常见的疾病,手术是治疗前纵隔病变的最主要手段,从而达到解除病变对周围组织及器官的压迫、缓解临床症状、防止恶变、明确诊断等目的。
传统的手术方式,会给患者带来长达25cm的切口、胸骨的纵劈等极大创伤,胸腔镜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病人创伤小、痛苦轻等优点,杨主任用“剑突下三孔”便安全、彻底切除了纵隔肿瘤,为广大纵隔肿瘤患者以最小的创伤解除病痛。
资料卡
导致重症肌无力的5大病因
一、遗传因素
二、病毒感染
三、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合
四、食物污染与中毒
五、营养因素
重症肌无力如何治疗好得比较快
一、胸腺摘除。
二、病情严重不能胸腺摘除者,可用血浆交换或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
三、不能或拒绝胸腺摘除的MG病人,危重者首选血浆交换或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非危重者首选皮质类固醇治疗。
四、拒绝或不能作胸腺摘除,又拒绝或不能耐受皮质类固醇治疗的MG病人,可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药治疗。
专家简介
杨智
胸心外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研究生学历。于医院胸外科学习、工作7年,医院胸外科工作7年,担任胸外科医疗组组长。完成胸外科手术余例,拥有丰富的临床及手术经验。
擅长:各种胸外科微创手术治疗,如微创肋骨骨折、微创胸廓畸形矫正、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气胸、肺大泡的手术治疗,对于胸壁畸形、胸壁肿瘤切除及3D打印胸壁重建、重症胸外伤的救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院胸心外科现有床位26张,设有独立重症监护病房,床位6张。科室配有STORZ高清胸腔镜,Olimpus纤维支气管镜,Drager呼吸机,PHILIPS除颤仪,RADIOMETER血气分析仪等。科室开展各种胸心外科手术:胸外科微创手术特色明显,病种涉及肺、食管、气管、纵隔、膈肌、胸壁等胸部各种良、恶性疾病、胸廓畸形重建以及各种重症胸部损伤等;心血管外科类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病、心包疾病及其他各类先天或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心脏外伤等方面的治疗。
联系(医生办公室)
(护士站)
资料提供
李超凡(胸心外科)
编辑、排版校对
唐唐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xxlbx/11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围术期麻醉管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