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医术如同人一样帅气访上海仁济医



专家简介

赵晓菁,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医院胸外科主任。从事胸外科专业近20年,在肺、纵隔、气管和食管等胸部疾病的外科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肺、纵隔、气管等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尤其擅长于运用胸腔镜和纵隔镜等微创方式诊治胸部疾病,他所做的微创肺部手术例数已近例。

文/言边/云医生

初识赵晓菁主任,是通过网上一篇胸腺瘤患者写的文章《素描赵晓菁》。这位先生笔下描写的赵医生,果断、热情、正直,且医术高明,在患者圈人气满满。这让我好奇心爆棚,着实想了解这位被患者称为“胸外一把神刀”的医生,究竟有何特别之处。

跟了半天门诊,见到50多位病人后,我终于体会了那位患者所说的“他的医术如同人一样帅气”。我想,这句话作为本文标题,再合适不过。

病人眼中的“胸外一把神刀”

采访约在赵晓菁主任的特需门诊。这天特需门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60岁的张先生,带着两位同乡和他们的妻子。一进门,张先生便激动地和赵晓菁主任握手,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讲着肺腑的感谢话。今天,他是带着两位患肺癌的同乡来找赵主任看病的。

得知我是来采访的,张先生便拉着我畅聊起来,叙述了他的治病过程。

原来,张先生几年前曾患肺癌,由于自己的小心谨慎,医院,得到不同医生对病情的诠释,使他对是否手术及手术方案心存疑虑、举棋不定。最后,慕名去到当时医院。

“你这个必须马上手术,必须除掉!”赵晓菁看完片子后果断地说,并未像别的医生那样给出摸棱两可的答案。原本犹豫不决的张先生被赵晓菁“征服”了,不再四处折腾,经过治疗现在状态良好。

(张先生带着同乡在诊室与赵晓菁主任合影)

从此后,张先生成了赵晓菁医生的“粉丝”,随时带着同乡、朋友来找赵晓菁看病,医院“追到”医院。

“有一些医生不愿意肯定地讲答案,深层次原因一个是自己内功不好,他自己不知道这个病到底是什么病,当然无法给病人说一个明确的答案,第二个是他担心责任,肯定有万分之一的风险,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赵晓菁说,“我就愿意把这万分之一的风险全部扛下来,当然一切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精准的诊断的基础上。”

“如果你认为的一种精神和理念进入到骨髓里,你会一辈子想追求它,让它进步。”

跟专家门诊总归是五味杂陈的,尤其是胸外科这类肺癌患者聚集的地方。

上午10点,医院胸外科特需门诊,赵晓菁主任已经看了20个患者,此时门外仍有30多人等候着,其中绝大部分是肺癌。等候着的家属和病人,因为已经确诊的悲凉或暂未确诊的忐忑,每个人脸上似乎都写着大大的“绝望”二字。

“没想到真的得了肺癌……”年轻的妻子在丈夫陪同下,坐在赵晓菁主任对面,听到确诊的消息时声音失去了控制,抽泣起来,丈夫手足无措问道,“可以治好吗?”

“是肺癌,不过是早期,是一定能解决的。”放下片子,赵晓菁眼神坚定地看着慌乱的夫妇俩,补充道:“你放心,你换不了老婆的……”妻子破涕为笑,丈夫也缓过神来,继续聆听下一步治疗方案。

这便是赵晓菁主任门诊的神奇之处——但凡走了进来,离开时患者和家属脸上都是挂着笑容的。“换一种说法,一个玩笑话会让这个家庭感到充满希望,”接受采访时,赵晓菁告诉我,“但同时我会肯定地告诉病人病情,不能模棱两可,不然他出门后还是一头雾水、惶恐不安。”

一上午时间,这间诊室迎来送往的有金融界成功人士,有年轻的IT男,有家庭主妇,有农民,也有医生……不论是谁,在面对疾病时人类都是脆弱的,他们从不同的领域不同地方来到这里,冲着这位医生而来,冲着生命的希望而来。

赵晓菁深刻地知道身为医者对患者的重要性——诊断重要、治疗重要,安慰更加重要。因此,他练就的一身本领中除了医学知识、手术技巧外,还包括识别人性格并快速做出反应,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最适合的“幽默”来缓解病人情绪,并建立信任关系。

年,刚从医院工作的赵晓菁便决定放下刚刚开始的事业,到国外去看看,一来体验生活,二来学习技术,而最重要的是第三点,去学习一种理念,“理念在你脑海形成后,会伴随你一生的行医生涯,那是真正精髓的东西,你会一辈子追求它,让它进步”。

正是在这种行医理念的驱使下,在年,赵晓菁和爱心人士共同发起建立“慈菁基金”。这个挂靠中国民政部的慈善基金,首期募集捐款万,两年来陆续收到各方捐款,主要用于贫困患者早期肺癌的筛查和诊治,以及贫困地区早期肺癌的医学教育,目前已经在沂蒙老区开展相关早期肺癌的筛查诊治工作。

“我的初衷是希望让更多贫困患者受益,得到早期诊治,不要因病致更贫。”赵晓菁主任说,与此同时“慈菁基金”将在贫困人群中做更多科普宣传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对早期肺癌的重视。

“一个外科医生应该做他应该做的手术”

在某网站论坛上,一位病人开了帖子感谢赵晓菁。其中一句“有多少病人得到他微创手术的恩惠”引起不少病人共鸣。

从事胸外科专业十余年的赵晓菁,在运用胸腔镜和纵隔镜等微创方式诊治胸部疾病方面经验丰富,在患者群里极具人气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所倡导的“大、小、规范”的临床诊治特色,为患者带来的福音。

他率先开展各类全胸腔镜手术,包括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肺段切除、袖形切除、胸腺扩大切除和系统淋巴结清扫;肺癌的全胸腔镜手术比例逐年提高,已达95%以上;微创肺部手术例数已近例;引进达芬奇机器人,率先在中国开展相应的肺叶切除和胸腺扩大切除……

所谓“大”指的是熟练掌握国际规范化前提下的高难度扩大根治手术—肺叶袖形切除、双袖形切除、人工血管置换、合并部分心房切除、隆突重建和第二隆突重建等。

“小”是重视患者功能的保留及重建,提倡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前提下手术微创化、缩小化。“该做段切的时候尽可能不要做叶切,该做叶切的时候千万不能把整个肺都切掉了。”

“规范”是严格把握及遵循胸部疾病的国际诊治规范及其演变,“现在的医术让你怎么做的你必须怎么做,不能自搞一套,创新是有必要的,但是创新是在规范条件下创新,不是违反的创新”。

“一个外科医生应该做他应该做的手术。”这是赵晓菁在采访过程中一直强调的观点。如果没有可能变成恶性的或者在长时间不可能变成恶性的,又何必给病人增加痛苦呢?“而且现在很多病人都很年轻,才二三十岁,甚至我可以说五十岁左右的都是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一刀开下去之后发现不是一个恶性病变,完全是良性病变,那有这个必要吗?白开了,没有价值的,这样的刀坚决不能开!”

他认为,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练好内功,做到精准诊断:“诊断在前治疗在后,诊断搞不清楚怎么治疗,治疗是盲目的。练好内功的基础就是一个胸外科的医生特别是肺癌外科的医生一定是肺部的专家,甚至是比任何别的专家更加专业。”

(赵晓菁主任在门诊与进修医生讨论患者病情)

精准诊断后就是精准治疗,当下提倡的微创治疗,可为患者带来更小创伤,医者需思考有没有可能通过微创手段解决问题。“如果不能是因为你不能还是真的目前现代科学医疗技术不能,这点要搞清楚。”赵晓菁强调,“现在技术不能你不能蛮干,也绝对不能用微创来解决问题。但是医学能,而你不能,那你要想办法做。”

“几十年来,肺癌外科发展史一直是主张必须要做叶切,而且要做淋巴结的清扫,但是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诊断设备,我们也在前进,这么精准的诊断下完全可以往前走,叶切这个标准是原来的精准标准,但是一定不是适合现在的精准标准,改变了,叶切可以缩小变成部分切除,即段切;淋巴之前是做清扫的现在完全可以做采样,采样和清扫就是两个概念,虽然这样的微创这样的创伤老百姓可能不知道是这个洞有多大,老百姓只能看到表面,作为医生来说你不能这么看,这个是要让病人看见的,你脑子里要有意识还有里面看不见的创伤,因为做到精准的治疗范围,明明这个病人可以做段切你还做了叶切,不光做了叶切还做了清扫,明明做采样就可以解决问题,这个病人不知道,但是你一定要有一座庙一座神,这个人该做什么样的治疗,不能多动他一丝一毫的东西”。

专家简介

赵晓菁,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医院胸外科主任。从事胸外科专业近20年,在肺、纵隔、气管和食管等胸部疾病的外科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于肺、纵隔、气管等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尤其擅长于运用胸腔镜和纵隔镜等微创方式诊治胸部疾病,他所做的微创肺部手术例数已近例。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看最新在线培训活动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皮肤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yfzl/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