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嵩开课啦59
简单病史:男,72岁。眼睑下垂1月。
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上眼睑下垂,晨轻暮重,逐渐加重,同时出现左眼复视、胸闷症状,右侧眼睑正常。
胸部CT:左前上纵隔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晰,分叶,增强扫描结节样强化,内见线样分隔(图1-4)。
图1-4
诊断:AB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诊断依据:老年男性,左前上纵隔偏侧性生长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分叶明显(红箭),增强扫描强化明显,见低密度线样纤维分隔,提示AB型胸腺瘤可能。
病人术后大体标本为灰红肿物,大小7.5×6.5×4cm,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切面灰白灰红色,质韧,略呈分叶状。病理:AB型胸腺瘤(图5),侵犯周围脂肪。
图5左侧为A型成分,右侧为B型成分(×)。
免疫组化:上皮成份:CKpan+,CK19+,Bcl-2+,P63-,CD5-,Ki-67+约5-10%;淋巴细胞成份:TDT+,CD1α+,CD20+,CD7+,CD5+,CD-,CD34-,Ki-67+约90%(图6)。
图6CK19左侧为A型成分,右侧为B型成分(×)。
分析:胸腺瘤与自身免疫紊乱密切相关,常伴有重症肌无力(MG)、各类粒细胞减少症、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胶原血管病等,其中以MG最常见。MG是典型的由自身抗体介导、T细胞参与、补体依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30%-50%的胸腺瘤合并MG。约75%MG患者胸腺异常,其中85%为胸腺增生,15%为胸腺瘤。B型胸腺瘤患者MG发病率较高,B2型最高,A和AB型较少。AB型MG发生率低可能与乙酰胆碱受体(AchR)样抗原决定簇蛋白有关,A及AB型中该蛋白呈阴性表达。
与单纯的胸腺瘤患者相比,合并MG的胸腺瘤患者因为具有明显的副肿瘤症状,易于早期发现,其发病年龄更趋向于年轻化,以50岁以下为主,40-50岁为高发期。胸腺瘤相关性MG主要因胸腺受某种刺激发生突变,不能控制某些禁忌细胞株而任其分化增殖,对自身成分(横纹肌)发生免疫反应,出现肌无力。
MG按Osserman临床分型:I型(单纯眼肌型),Ⅱa型(轻度全身型),Ⅱb型(中度全身型),Ⅲ型(急性重症型),Ⅳ型(迟发重症型)。胸腺瘤伴MG患者常以眼肌麻痹为首发症状,但最终大多数患者又都发展成全身型,其中以Ⅱb型最常见,单纯眼肌型少见。胸腺瘤伴MG患者肿瘤直径显著小于单纯胸腺瘤,肿瘤直径多在5cm以下,与其合并的明显MG症状使其容易早就诊、早发现有关。
既往认为MG是胸腺瘤预后的不利因素,它通过诱发肌无力危象等,增高围手术期和术后病死率。而且,肿瘤分型对于围手术期肌无力危象的发生有一定影响,A型围手术期肌无力危象发生率较低,AB型及B型发生率则较高。近年研究认为,MG的发生有利于早期诊断,在Masaoka分期上,由于患者往往以明显的MG症状就诊,故其手术分期I、Ⅱ期患者显著高于Ⅲ、Ⅳ期患者,尤其以Ⅱ期患者为主。经手术治疗的合并MG的胸腺瘤患者手术切除成功率高,预后好。胸腺瘤伴MG患者虽经手术切除后获得较高生存率,但手术并不能完全消除MG症状。大多数患者术后仍有MG症状或好转后又加重,需要放疗、胆碱酯酶抑制剂、激素、丙球及免疫抑制剂等进一步治疗,以减少围手术期肌无力危象或者呼吸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yfzl/7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熟记40条医学常识,让顾客对你刮目相看
- 下一篇文章: 胸腺癌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