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推荐关于EB病毒的一些问题EB病
一、EB病毒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可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与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的鼻咽癌以及非洲儿童的淋巴癌有密切关系,被认为是可能的人类致癌病毒之一。
二、EB病毒全世界可见,90%以上的成人有过感染。据调查,EB病毒与全球约1%的肿瘤发病有关联。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它与口腔腺体肿瘤、胸腺瘤、器官移植后肿瘤以及艾滋病病人所患的B淋巴细胞瘤等有密切联系。
三、潜伏期约4~7周。感染可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器官脏器,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有的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本病恢复期较长,一般需2~4周。
四、细胞免疫在对病毒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细胞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将导致EBV的活化。
五、无特效治疗,治疗方法因病情不同有所差异。有用更昔洛韦、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如果仅有发热,针对发热治疗即可。
六、EB病毒一旦感染,很难从体内清除,只有提高机体免疫状态,使病毒处于抑制状态,不对机体造成持续损伤即可。
七、预防护理
1.依据EBV主要是通过唾液传染的特点,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禁止随地吐痰。
2.严禁口对口喂饲婴儿。
3.病区宜经常通风,病人口腔分泌物应专门容器收集、消毒无害化处理。
4.预防接种EB病毒疫苗(国内已研制成功)。
EB病毒感染临床常用指标意义
病毒衣壳抗原抗体:
VCAIgG(高亲和性):阳性反应既往曾感染过EB病毒,并可终身阳性;
VCAIgG(低亲和性):在EB感染10天左右出现,反应近期有EB感染;
VCAIgA:反映1年内曾有EB感染,长期阳性和鼻咽癌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VCAIgM:反映EB急性期感染,是比较可靠的指标。
病毒早期抗原抗体:
EAIgG:阳性反应近期有EB病毒感染,并且病毒活跃增殖;
EAIgA:与鼻咽癌相关性,优于VCAIgA。
病毒核心抗原抗体:
EBNAIgG:发病后3~4周出现,可持续终身,是既往有过感染的标志。
EB病毒DNA:
反映EB病毒现症感染及复制增殖的敏感指标
指标越高患者预后越差,也可反应治疗效果,即经治疗降低说明治疗有效。
另外,其数值与鼻咽癌发病率有相关性。
异形淋巴细胞:
外周血中大于10%,是EB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参考指标。
嗜异凝集试验:
诊断EB引起的传单的一个检查,发病1~2周出现,3~4周达高峰。阳性有诊断意义,但阴性不能除外EB感染。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yfzl/7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科室介绍三胸外科
- 下一篇文章: 刘泉鹏医生介绍重症肌无力疾病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