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纵隔占位中最为常见的肿瘤之一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上纵隔原发性肿瘤,约占成人所有纵隔肿瘤的20%~40%,它起源于胸腺上皮,绝大多数胸腺瘤位于前纵隔,附着于心包,少数发生在纵隔以外部位,如胸膜、心膈角、肺实质内、肺门或颈部。胸腺瘤生长缓慢,多为良性,包膜完整,但临床上有潜在的侵袭性,易浸润周围组织和器官。胸腺瘤与自身免疫紊乱密切相关,常伴有重症肌无力(mysastheniagravis,MG)、各类粒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发育不良、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胶原血管病等副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syndromes)。
一、胸腺瘤的临床表现各异:
1、约30%~60%的患者可无症状,仅在偶然的胸片检查时发现。
2、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瘤体侵犯或压迫邻近纵隔结构所引起的胸部局部症状,包括:咳嗽、胸痛、喘鸣、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霍纳综合征、上腔静脉综合征、心包填塞、脊髓受压等症状。
3、全身症状有发热、体重下降、疲劳、食欲减退、盗汗等。
4、胸腺瘤常具有特异性表现,合并多种副瘤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最常见;红细胞发育不良;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多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炎等多种疾病。某些研究还发现胸腺瘤患者患第二原发肿瘤的几率增高。
5、胸腺瘤最常见的转移是胸内转移(如胸膜、心包),可伴胸水,引起呼吸困难、胸痛、胸部不适等症状。胸外和血行转移少见,转移部位以骨骼系统最为常见,引起相关的转移症状。
二、影像学表现及分期:
胸片提供的诊断信息十分有限。胸部增强CT是诊断胸腺瘤的首选方法,能够显示肿瘤病变范围、有无周围组织浸润和远处转移、对胸腺瘤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价值。MRI也有一定的作用。
X线表现:偏侧的前纵隔肿块,边界清晰,呈团块状,亦可呈分叶状。
CT表现:前纵隔肿块,边界清晰,呈团块状或分叶状,多位于胸腺一侧叶。典型表现为均匀强化,部分肿瘤因出血、囊变及坏死可以出现不均匀强化。囊变内有软组织结节,可与胸腺先天性囊肿进行鉴别。胸腺瘤可以有钙化,呈细点状或沿着囊壁的高密度钙化影。侵袭性胸腺瘤主要是以分叶状或形态不规则瘤内囊变、坏死区多灶性钙化为主要诊断依据。X线平片只能显示纵隔增宽,呈软组织密度影,但是对于肿瘤的具体部位,来源不好界定,所以CT对胸腺瘤的地位、定性诊断优势性比较强。
增强CT及MR不仅能显示肿瘤内部密度差异,还可以观察肿瘤的血供、有无包膜,从而对进一步鉴别肿瘤良恶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区分早期(I~II期)与进展期(III~IV期)的患者,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下面为近期我院接诊的一例胸腺瘤患者:男性,30岁,晨起右下肢无力前来就诊
肺CT纵隔窗显示前纵隔胸腺区可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缘不清。于次日患者行MR增强扫描
前纵隔可见一团块状软组织信号,于主动脉分界清晰,增强扫描呈均匀轻度强化。诊断:胸腺瘤。
胸腺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学药物治疗。85%~90%的病例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而得到治疗。相反,那些侵入相邻软组织、肺部、大动脉外膜或心包的胸腺瘤在术后若不进行辅助性治疗则很有可能复发。目前倾向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案。
牡丹医院影像科自引进排双源双能量CT以来,以影像学博士李为民主任为首的诊断团队先后开展了双低冠脉成像扫描、双能量成像去伪影、虚拟平扫等技术,填补了牡丹江地区在此领域的空白,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咨询、预约-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yfzl/9257.html
- 上一篇文章: 什么是重症肌无力眼睛
- 下一篇文章: 何为重症肌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