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胸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前纵隔病变
胸腺瘤
胸腺瘤thymoma
居原发纵隔肿瘤的第三位,占纵隔肿瘤15%~2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以40~50岁最常见,无性别差异。胸腺瘤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多位于前纵隔,少数可发生于后纵隔或纵隔外,如颈部、胸膜和肺内。根据组织学和生物学行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包膜完整,周围结构无浸润的良性胸腺瘤;第二类是大体及镜下包膜浸润,可侵犯胸膜、心包和纵隔其他结构的恶性胸腺瘤。
诊断要点
早期常无症状,有时在其他疾病检查时被发现。
晚期以压迫或侵犯纵隔内重要器官而出现症状。
1)上腔静脉受压征象:颜面部浮肿和上腔静脉扩张等。
2)气管及食管受压症状:气促、干咳,吞咽困难。
3)神经症状:声音嘶哑、膈肌麻痹及一侧肢体无汗等。
并发症:胸腺瘤30%合并重症肌无力。少数可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X线胸片:
1)胸腺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贴近心底部,向一侧突出。
2)形态多变,通常呈圆形、椭圆形、略呈分叶状。
3)少数特殊形态的胸腺瘤可近似三角形,类似于肺不张和胸膜增厚。
CT表现
平扫见前纵隔大血管前方实质性或囊性肿块,与大血管界面较平直,少数胸腺瘤可伸展至叶间裂,类似肺内肿块。
肿瘤包膜完整者,其边缘光滑,实质密度均匀(图4-3-3A)。
瘤体易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完全囊变者称胸腺囊肿,囊内容物CT值接近于水(图4-3-4)。良性及恶性胸腺瘤均可呈斑点状钙化。
胸腺瘤增强时常呈不均匀强化(图4-3-3B)。胸腺囊肿增强时呈薄壁球状强化。
恶性胸腺瘤约占15%,其密度不均匀,易穿破包膜,边缘不规则,周围脂肪界面消失。常易侵犯胸骨、心包、胸膜和肺(图4-3-5)。侵入胸膜则类似胸膜间皮瘤,侵犯肺时类似肺炎样改变。
鉴别诊断:
1)胸腺肥大:常无症状,CT图像上呈梭形,肿块边缘较平直,X线胸片上多呈风帆状。
2)胸腺增生:一般年龄较小,可单侧或双侧,呈弥漫性增大,但外形仍保持三角形。
3)畸胎瘤:位置较胸腺瘤低,瘤内常有脂肪密度和骨骼样密度。
A
B
图4-3-3胸腺瘤
A.CT平扫见右前上纵隔、升主动脉前方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楚;
B.增强扫描见肿块实质不均匀强化,包膜完整
A
B
图4-3-4 胸腺瘤
A.CT平扫见前上纵隔囊实质性肿块;
B.增强扫描肿物位于大血管起始部,与大血管界面较平直,实质区轻度强化
A
B
C
图4-3-5 恶性胸腺瘤
A.B.CT平扫见左前上纵隔、主动脉弓前方实质性肿块,边缘略不规则,周围脂肪界面消失;
C.肿瘤侵及胸膜、心包,引起胸腔、心包积液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北京中科崔永玲白癜风的治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yfzl/9975.html
- 上一篇文章: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
- 下一篇文章: 2015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