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5期总第41期病理读片沙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m.39.net/pf/a_7157873.html病理读片沙龙的朋友们:
年10月28日下午三时,今年第5期病理读片沙龙在沈医院病理科王士娜老师热情洋溢的主持下开始了,会议直接进入病例讨论环节。
第一个病例由医院林旭勇教授提供的颈部肿物,林教授首先简短介绍了病例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并展示HE切片,然后进入自由发言阶段:第一位发医院的刘东老师,她从组织形态出发,结合发病部位,提出了胸腺瘤转移的诊断建议;第二位发医院的杨虹老师,她根据镜下的两种细胞形态,一是梭形、卵圆形细胞,二是淋巴样细胞,给出了两个诊断建议:AB型胸腺瘤或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第三位发言者是沈阳迪安诊断的王春艳老师,给出了转移癌、梭形细胞肉瘤或异位A型胸腺瘤的鉴别诊断。作为讨论嘉宾的沈医院的孙虓老师为大家系统剖析了这一病例:⑴低倍镜下:呈拼图样改变,之间有纤维条带;这样的结构见于①转移癌、肉瘤或恶黑;②神经内分泌癌(往往伴大片坏死);③甲状腺、胸腺均可异位并发生肿瘤,胸腺瘤或甲状腺伴胸腺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SETTLE)。⑵高倍镜下:细胞卵圆形或梭形,异型性不显著,核分裂不大确切,可见这些细胞呈流水样或旋涡状排列,这种结构可见于①鳞状涡,类似胸腺小体;②脑膜瘤;③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神经束膜瘤、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皮隆突等基本都是弥漫分布,可以除外;④滤泡树突细胞肿瘤;⑤A型胸腺瘤,镜下见明确的梭形细胞,B型的上皮细胞呈不明确的形态,增生后可呈现圆形、多角形,本例细胞呈卵圆形、梭形,伴微囊结构。周边深蓝色区域模拟了胸腺皮质的结构,综上所述考虑异位胸腺瘤,AB型。另外还需要鉴别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由梭形细胞、上皮细胞、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
林旭勇教授揭晓了本例答案——异位胸腺瘤(AB型)。免疫组化:CK(+)、CD3(局灶淋巴细胞+)、CD20(局灶淋巴细胞+)、CD5(局灶淋巴细胞+)、CD99(局灶淋巴细胞+)、TdT(局灶淋巴细胞+)、CD68(-)、TTF-1(-)、Tg(-)、Vimentin(+)、SMA(-)、CD(-)、CK19(+)、P63(+)、Ki67(梭形细胞少数+)。异位胸腺瘤少见,可发生在中后纵膈、颈部、甲状腺、心包、肺实质、胸膜、支气管及胸壁等部位;颈部的异位胸腺瘤是由颈部的异常或残留胸腺组织分化而来;女性多发(女:男为7:1),平均年龄45.3岁,常位于颈前部、甲状腺下极旁、甲状腺下极内。胸腺、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是由第三、四对咽囊的内胚层和外胚层分化而来。胸腺组织都有可能发展成异位胸腺瘤,且颈部多发。最常见临床症状,甲状腺附近可触及肿块以及因局部压迫产生疼痛、呼吸困难以及上腔静脉综合征。异位胸腺瘤相关肿瘤有:异位胸腺瘤、异位胸腺瘤性错构瘤(因认为来源腮囊)、显示胸腺分化的癌(CASTLE)、伴胸腺样成分的梭形上皮细胞肿瘤(SETTLE)。还要提示大家TTF-1在A或AB型胸腺瘤均有表达,注意诊断陷阱。
治疗原则与经典胸腺瘤一致,首先手术切除,非侵袭性胸腺瘤85%-90%可切除。完全切除包膜完整,无需放疗。如肿瘤残余则除了A或AB型胸腺瘤(除非它们有广泛侵犯,极罕见)外,需要术后放疗。
在本例的点评环节,医院的黄波主任给出自己的见解:异位胸腺瘤很少见,该例可以是转移,也可以是异位,两者可以与原发肿瘤的组织学形态、生物学行为一致,仅通过是否与淋巴结相关来分析转移与否,相对片面,需排除淋巴道转移的可能,再诊断异位。沈医院的王翠芳教授也提出需排除转移,再诊断异位胸腺瘤,并提出AB型胸腺瘤是否明确是B1还是B2成分,Ki67指数如何,注意生物学行为的问题。林旭勇教授给予解答,本例从Ki67无法区分上皮还是淋巴细胞,主要结合临床分期,再定分型。黄波主任也提出,胸腺瘤A型、B型或AB型ICD-O编码均为3,分型主要看临床分期。至此第一个病例诊断讨论结束。
第二个病例是医院张清富教授提供的脾脏肿物。第一位发言者医院的兰海燕主任,她提出淋巴源性肿瘤的方向性建议,可能为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第二位发医院的刘丽男老师,她给出的诊断:1.错构瘤;2.炎性假瘤;3.滤泡树突细胞肿瘤,EBV阳性的滤泡树突细胞细胞肉瘤;5.脾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医院的杨虹主任,给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方向,倾向炎性假瘤样的滤泡树突细胞肉瘤;同时需要排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等。讨医院的雷丽医院许冰老师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几个鉴别诊断的思考:1.朗格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2.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炎性假瘤样的滤泡树突细胞肉瘤,3.指状突细胞肿瘤,同时需要除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等软组织肿瘤。
张清富教授揭晓答案——EBV阳性的炎症性滤泡树突细胞肉瘤,又称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PT-likeFDCS)。并做了详细的介绍,该肿瘤是FDC肉瘤的一种特殊形式,类似于炎性假瘤。几乎只发生在肝脏和脾脏,发生于结肠可呈息肉样,易被认为是炎性息肉。男:女为1:4,年龄19-77岁。形成肿块性病变,多体检时发现,常体重下降,时有发热。惰性生物学行为,可反复复发或延迟复发;罕见转移。可能起源于肝或脾脏的共同间质源性细胞,通过不同三个途径:①大多数肌纤维母细胞(SMA+)②小部分通过FDC途径(CD21+,CD35+,CD23+)③组织细胞途径(CD68+)。表达在FDC的CD21是一个很好的EBV受体,功能性活化的EBV转化的FDC细胞系已经成功建立,IPT-likeFDCS出现EBV克隆性感染。提示EB病毒也许参与该肿瘤的发生发展。鉴别诊断:1.IPT-likeFDCT2.FDCS3.IPT(炎性假瘤)。
治疗与预后:低度恶性肿瘤,总体术后生存率高。局限性病灶,单纯手术切除;腹腔内肿瘤易复发,局部复发者,应辅以化疗或放疗。BRAF-VE突变患者,BRAF抑制剂治疗。EGFR中强阳性,EGFR抑制剂治疗。如果位于腹腔内,肿瘤直径大于6cm并且出现凝固性坏死,核分裂>5个/10HPF,细胞异型性显著提示预后不良。
热烈的讨论结束后,黄波教授为我们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并同时预告下一期读片沙龙的病例将由医院出片,为神经系统病例,并邀请医院王健教授担任主持,时间初步定为11月第三周,具体通知请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yzyy/11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门诊趣味案例他先后6次得癌,真有癌症基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