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杨文涛,步宏第5版WHO乳腺肿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已于年底正式出版,本文就新版分类中的主要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内容主要涉及新版WHO乳腺肿瘤分类的总体情况,以及浸润性癌、非浸润性癌、上皮-肌上皮肿瘤和纤维上皮性肿瘤内容的更新。

作者:杨文涛,步宏

来源:中华病理学杂志,,49(5):-.

DOI:10./cma.j.cn-0303-

专家简介

步宏教授

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医院临床病理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前任主委

CSCO肿瘤病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专家简介

杨文涛教授

医院病理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乳腺学组组长中国医促会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病理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五版世界卫生组织乳腺肿瘤分类编委《诊断病理学杂志》副主编《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VirchowsArchiv》杂志编委《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委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后文简称为新版分类)已于年底正式出版[1],我们就新版分类中的主要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一、新版分类的总体情况

编写团队

新版分类是第5版WHO肿瘤分类中继消化道分册后出版的第2个分册。第5版WHO肿瘤分类编委会包括22位常务编委,均为世界著名的病理学家,来自各个亚专科领域。乳腺分册的编写工作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位学者协作完成,编写工作充分体现了多学科合作的理念,除了病理医师外,临床医师、影像科医师等也参与了编写。新版分类不再设主编,而是设立了1个由12位乳腺病理医师组成的专家组,与WHO肿瘤分类常务编委们一起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稿件进行最后确认。新版分类包括篇参考文献,较版WHO乳腺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后文简称为版分类)[2]的篇有了明显增加。

强调不同系统、不同脏器诊断术语的统一

第5版WHO肿瘤分类强调对不同系统、不同脏器发生的形态相同的肿瘤采用统一的诊断术语,这一点在新版分类中主要反映在神经内分泌肿瘤(详见后文)。除此之外,也强调在不同分册中对于相同肿瘤的诊断标准的统一。因此在新版分类中,软组织肿瘤和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内容反映了相应领域的最新进展。当然,结合各部位肿瘤的自身特点也有例外情况(详见后文腺肌上皮瘤)。

叙述顺序及肿瘤栏目的变化

新版分类大致按如下顺序进行叙述:良性上皮增生性病变和癌前病变、腺病、腺瘤、上皮-肌上皮肿瘤、乳头状肿瘤、非浸润性小叶肿瘤、导管原位癌、浸润性癌、纤维上皮性肿瘤、乳头部肿瘤、间叶源性肿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男性乳腺肿瘤、转移性肿瘤、遗传综合征。对每一个肿瘤的描述也较版分类更为全面,包括发生部位、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病因学、发病机制、大体表现、组织学特点、细胞学特点、诊断分子病理学特点、基本诊断标准及理想诊断标准、分期原则、预后和预测等。部分肿瘤的描述没有涵盖上述所有栏目,提示对这些肿瘤的认识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

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更为丰富

新版分类除了覆盖乳腺癌分子分型、多基因平台检测、BRCA基因突变和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等内容,也涵盖了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如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新一代测序技术问世后对于浸润性乳腺癌的突变谱系的描述。在很多肿瘤类型中都加入了病因学、发病机制及分子病理学特点等内容。这些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不但为肿瘤诊断提供了进一步依据,如伴有极性翻转的高细胞癌中的IDH2基因突变、腺样囊性癌中的MYB-NFIB融合基因等,同时也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如分泌性癌中的ETV6-NTRK3融合基因(TRK抑制剂)、部分浸润性癌中的PIK3CA基因突变(PI3K抑制剂)等。在乳腺癌相关的遗传综合征中较版分类增加了更多基因相关或综合征相关的乳腺癌。

网络版本

新版分类除了纸质版以外,也提供网络版本,可通过网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yzyy/1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