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影像学CT



(一)CT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CT全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Scanner),CT显像原理不同于一般X线照相。一般X线照片上影像的形成是基于各个组织器官对X线吸收差别,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弱,于是对胶片感光强弱不同,乃产生黑白影像。但因胶片反应的组织吸收差别很大,所以其精确性受到限制。CT则是采用探测器代替胶片,其灵敏度大大提高。摄影时,以狭细的X线束或扇形X线束扫描身体某部位,由电子计算机连续计算薄层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再由组织的微细吸收差,经信号转换装置显示出系统的组织结构影像,或显示为不同组织的不同吸收系数,借此对多种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CT的应用和影像观察

自年CT扫描技术问世以来,无论在扫描机械,扫描时间,扫描技术以及图像质量和动态扫描等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医学影像学领域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在脑、肝、胰、肾、腹膜后及腹腔包块,颈、腰椎椎管病变的诊断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利用CT具有高密度分辨率的特点,诊断时应仔细观察病变的内部结构,同时利用CT值测定对微细病灶作出判断。如肿瘤内产生坏死,存有气体、脂肪组织、钙化等。

CT的X线吸收单位,通常把水的吸收值作为0,致密骨或钙化等X线吸收值作为+(最高值),空气作为-,将其间分为等份,这个吸收系数称之为CT值,各脏器及组织的CT值见下表。

表各脏器及组织的CT值

脏器

平均值(Hu)

范围(Hu)

体液

平均值(Hu)

骨(皮质)

凝固血液

80±10

骨(髓质)

±

血液(静脉)

55±5

甲状腺

70±10

血浆

27±2

肝脏

65±5

45~75

渗出液

肌肉

45±5

35~50

蛋白质30g/L以上

18±2

脾脏

45±5

35~55

漏出液

淋巴结

45±5

40~60

蛋白质30g/L以下

18±2

脏器

平均值(Hu)

范围(Hu)

体液

平均值(Hu)

胰腺

40±10

25~55

林格氏液

0~20

肾脏

30±10

20~40

脑脊液

0~20

脂肪

-30±10

-70±

胆囊

0~30

0~30

主动脉

30~55

30~55

下腔静脉

30~55

30~50

CT诊断主要是以各部位的横断面影像为基础。所以,必须对全身各部位的横断面解剖,各脏器的不同横断面形态、大小及位置关系非常熟悉,即要建立横断面解剖概念,个别加以纵断面及不同轴线的断面解剖。

每一次CT扫描都有一定的技术参数,并用英文缩写的方式显示在CT片上,常用符号及代表意义为:

DR3:机器型号,此为第三代CT。此符号多在左方标出。

CT——:病人CT号码。

Du2::病人扫描的CT影像储存的磁盘号码(此为第二软磁盘,第九张图像的标记)。

SCAN:1:扫描顺序,此图像为第1位扫描图片。

以上多在CT片左上方标出,还包括CT检查的年、月、日、时及分,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以及CT所在的医疗单位等。

TI5(Time:5):为扫描一次的时间,此为5s。

KV:扫描电压kv。

AS:电流mA。

SL:8(Slice):层厚8mm。

GT——20:扫描角度为20°。

TP:扫描层面距离中心的距离。

C:表示打造影剂强化扫描,无“C”符号者表示无造影剂。

以上多在左下方标出。

H/SP:此为病人体位,此表示仰卧位,头先进。

RIGHT:表示此为病人的右侧。

W::此为窗宽,窗口技术是CT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包括窗宽与窗位。窗宽表示CT图像中最亮到最暗之间的范围,临床根据检查的目的不同,每一次CT扫描取不同的窗宽,窗宽越小,越有利于看到细微差别,窗宽越大,分辨率越低,但范围广,窗宽表示将CT值分为份。

C:60:此为窗位,表示以第60点处为中心点(平衡观察点)。

以上在CT片的右侧标出。

(二)CT检查方法

1、平扫(PlainScanning)通常包括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横断面扫描是最常使用的主要方法,如颈、腰椎间盘病变,胸腹部主要脏器病变,颅内病变,均可使用横断面扫描。冠状扫描是常规横断扫描的辅助检查,主要用于蝶鞍区病变的扫描。

2、增强扫描某些病变平扫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与正常部分的CT值差别,则有必要借助于造影剂来增强病变部位效果,以清楚显示病变,易于诊断,这种方法称为增强扫描。原则上增强扫描应在平扫后进行,应掌握好适应证。

3、特殊扫描主要是指三种扫描技术:

(1)薄层扫描技术(ThinSliceTechnique):是指层厚5mm以下的扫描。适用于观察细小的正常结构及病理改变。主要用在椎间盘病变、眼部病变、鞍区病变等的检查。

(2)重叠扫描技术(OverLapTechnique):是指扫描的层距小于层厚,相邻之间有部分重叠。在没有薄层扫描CT的情况下,可用此法。

(3)动态扫描技术(DynamicScanning):是指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快速连续扫描,观察组织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动态扫描使CT技术不仅能观察结构异常,还能探讨功能的变化。主要用于肿瘤、血管畸形、夹层动脉瘤的诊断。

(四)临床最常应用的CT扫描检查及观察要点:

1、颅脑CT扫描目前CT扫描已成为颅脑病变影像学检查的首选和不可缺少的检查的方法。由于CT对软组织密度分辨的灵敏性高,能直接显示脑室、蛛网膜下腔、灰质和白质等不同结构,同时可显示颅内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炎症和其他病变的位置和形态。CT对病变的发现率高,但在定性方面仍有一定限度。

2、脊柱CT扫描常规仰卧位,为了减少脊柱正常曲线形成的前凹,颈段采用屈位,腰段采用双膝屈曲位。需用薄层扫描技术,如腰椎间盘的厚度是8~12mm,所以检查椎间盘脱出需用层厚4mm,间距3~4mm。颈和胸椎间盘更薄,因而需用更薄层2~3mm。当怀疑脊髓病变或脊髓损伤时,需向硬膜囊内注射造影剂后做CT扫描。

脊柱CT扫描主要是横断平扫,主要观察:

(1)椎体骨质结构有无破坏或压缩;

(2)椎间盘向后方即椎管内脱出和向四周膨出的情况;

(3)硬膜囊是否受挤压,椎管和硬膜囊之间的脂肪层是否消失,这是椎间盘

脱出最早发生的现象;

(4)椎管骨性前后径及横径,正常椎管的矢状径为12~21mm,CT测量颈

部椎管前后径10~11mm,即为狭窄,腰椎管前后径15mm即为可疑狭窄,11.5mm为肯定狭窄;

(5)向后延伸的骨棘及骨化之后纵韧带是否对硬膜囊形成压迫;

(6)黄韧带有否肥厚,这在腰椎可能是形成椎管狭窄的重要因素,腰椎黄韧

带厚度正常在5mm以下;

(7)椎板的上下关节突是否增生肥大;

(8)椎弓狭部是否断裂,导致椎体向前滑脱。

(9)侧隐窝是否狭窄及出现一侧或两侧神经根肿胀,椎弓根上缘处侧隐窝前

后径最窄,≤2mm为肯定狭窄,2~3mm为可疑狭窄,5mm可排除狭窄;

(10)手术后残留的椎间盘组织及纤维瘢痕增生情况。

3、胸部CT扫描CT扫描一般不作为胸部检查的首选,因为胸部充气的肺有良好的天然对比,X线平片检查多能显示病变,并作出相应的诊断,CT扫描是作为进一步检查的措施。CT扫描比X线胸片的优越性在于:

(1)CT分辨密度差异的灵敏性高,对于小于4mm直径病灶的密度分辨率可以小到0.3%,此分辨率是普通胸片分辨率的10倍;

(2)CT横断面像没有影像重叠。

CT扫描对某些胸片不易显示的区域如胸膜下、胸廓入口、心包、血管、淋巴结、近横膈区和纵隔旁的病变效果最好。

有些病例临床怀疑有病,但是普通胸片未发现病灶,此时CT就成为重要的检查方法。例如:①痰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②有重症肌无力症状怀疑为胸腺瘤;③某些恶性肿瘤如黑色素瘤、骨肉瘤、颅内恶性肿瘤等肺转移率较高;④临床怀疑为甲状旁腺腺瘤而颈部探查阴性者。

4、腹部脏器CT扫描对胆系、肝脏、胰腺及脾脏等CT均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下列情况下可考虑应用CT扫描:

(1)经B型超声证实患有胆道梗阻扩张的病例,用来确诊病因。由于技术原因(肝、胆区域皮肤伤口或者感染),不宜选用B型超声检查时,CT也可代替B型超声作为胆道梗阻病人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2)对胰腺尾部及肥胖的病人或腹内大量胀气的病人用灰阶超声显示胰腺困难者,可选CT扫描。CT易于显示胰腺的头、体、尾部。对于肥胖的病人,由于胰周脂肪对胰腺的比衬,使整个胰腺均能由CT清楚显示,同时也能清楚显示与胰腺相邻近的腹膜后区域的各组织结构。

近年来,CT扫描已被公认为泌尿系影像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CT平扫可发现肾结石及肾周围血肿等,但往往对一些病变范围较小,且为等密度性占位病变价值不大,常规需要做增强扫描。CT能发现小到1cm左右的肾脏肿块,除了能显示肿瘤的大小和范围外,更重要的是能对肿瘤进行定性诊断及帮助对肿瘤进行分期。

5、女性盆腔脏器CT扫描CT是女性盆腔脏器病变影像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CT能清楚显示盆腔区域的解剖结构,以及这些区域的病变,尤其是对肿瘤的显示,如对子宫颈区的恶性肿瘤及其对周围组织的侵蚀情况的显示等。对于发现盆腔区域的异常肿大淋巴结,判断中上腹部腹膜后及腹主动脉旁的肿瘤转移,以及妇科恶性肿瘤对骨骼的转移等,CT是很适合的检查方法。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排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yzyy/5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