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常青一个接了临床地气的医院管理者



导语:“做临床工作,能让你看得比较深,做了管理以后,你看到的世界会比较大;学得深,又看得广,这样的复合型人才非常重要。”

作者:丹萌

来源:医学界智库

医院的历史上,很少有胃肠外科出身的院长。

今年3月,医院发展中心的一份“任免通知”,让时医院(医院)副院长的潘常医院新一任院长。

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主攻胃肠道肿瘤,专业上与胸科并无交集,医院发展中心做出的这个决定,是基于对他的3条评价:经验丰富、沉稳务实、思路清晰。

医院管理者“更接地气”

临床出身的潘常青,在最初走上管理岗位时,是与“经验丰富”无缘的,他坦陈,在做医生的时候,虽然经常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但打从心底并不没有将管理看得那么重。

从医生到管理者,最初的“碰撞”很明显,“我那时候还是喜欢做临床工作,但临床的工作比较单一。”回头看自己做临床医生的日子,潘常青感叹道,“即使做过科主任,这还是比较小范围的、简单的管理,医院层面的管理,就越来越科学而复杂。”

医院品牌建立,细到每个科室医护的心声,当上院长的潘常青,都要一一顾及。

但正是因为有起初那段“不理解”的“将心比心”的经历,如今的潘常青,言语之间,很是平和。

“做临床工作,能让你看得比较深,做了管理以后,你看到的世界会比较大。”他说,“学得深,又看得广,这样的复合型人才非常重要。”

现在的潘常青工作重心已经平稳地从临床转向了管理,但眼下,从医生转到管理岗位,他根据自己的实践、学习,摸索出一套“逻辑”。

他觉得有医生医院管理会更切合临床需求。医院半年多,他开会、读报表,也坚持通过“基层走动”医院情况,点点滴滴、循序渐进,进行多角度、多层级地聆听与反馈。

一名同事在谈起“潘院”的时候,用了两个词,一是“儒雅”,做了院长的潘常青,虽然远离了临床,举手投足间依然保持着一名外科医生的沉着冷静;另一个词,就是“接地气”。

“(从临床)转过来的时候我会花很多时间在管理方面,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包括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反思自己,积累很多经验。”潘常青说,“我感觉让一部分医生去做管理不是坏事,可以对临床工作有更精确的指导作用。”

医者情怀,院长胸怀,对患者有益的他都欢迎

医院是怎样一种体验?对潘常青来说,医院医院,意味着“更少的科室,更专的精品。”

作为医院,医院的发展经历了无数个“第一”:手术技术上,这里实施了世界首例非血缘供体、成人单侧肺叶移植术;国内首例冠脉搭桥并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国内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肺癌根治术、胸腺瘤切除;研发方面,这里也诞生了国内第一架鼓泡式人工心肺机的研制和应用;国内首创塑料无缝人造血管、毛绒型涤纶人造血管等等。

但当下面临的、医院将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新医改背景下,“药品零加成”“耗材加成率明显下降”。

“医院的影响确实蛮大的。”潘常青直言不讳地说,但他对此却并无埋怨。上海市政府在降低药品与耗材加成的同时,同步推出了许多配套措施,包括加大投入、价格调整等等,医院副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比其他地区,医院补偿率很高,比如手术费用提升以后,医院,补偿就多,三、四级大手术价格调整幅度则更大,高难医院,补偿就越高。

潘常青的感受也大致相似,“补偿虽然可能没有一下子到位,但的确在逐步调整。”

自年以来,新医改政策一条接一条,不仅是药品零医院“利益”,编制改革、医院面临着病人越来越多、医护的收入和福利却愈发不稳定的情况。

面对诸多不满和质疑,潘常青却在采访中两次强调:“个人感觉医改总体还是成功的。”

他骨子里还是保持着临床医生的热血,喜欢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医保覆盖率、居民就医基本保障的满足、公共卫生体系、急救体系的建立都给予了正面而积极的评价。

包括医药分开、编制改革等政策,在他看来,也都是“势在必行”,“只是具体配套措施可能要不断再完善”。

而多年的管理经历让他对政府的“配套措施”也充满信心。

“您觉得自己是一个好院长吗?”

“好不好,这要由别人来评价。”潘常青说,他心中的“好”院长,应该做医院不错,职工说我们院长很好,自己的工作也要有成就感。

对于这个目标,潘常青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

想和界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

.







































北京儿童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xyby/6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