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有梦的人,一座救命的城
年11月20日至年12月14日,医院手术治疗20天。这次人生经历我将终身难忘。从入院时的将信将疑到出院时的满心欢喜,这中间的心路历程可谓起伏跌宕。我在住院的20天里,见证了几十台高难度的手术,所有的患者都性命无忧。作为一名曾经的记者,我愿意用我的故事和身边病友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德达,从而能够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我们的病人70%医院转诊过来的!”
年9月,一次意外的跌倒引起我的眼睛产生复视,眼前的世界突然坍塌。来自一个省医院多位专家的综合诊断:升主动脉瘤、胸腺瘤、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而更让全家惶恐的是困扰我多年的升主动脉瘤发生局部破裂,这是儿时先心手术意外产生的“定时炸弹”,由于当时医疗条件不成熟一直搁置。
现在,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必须尽早实施手术,而且是升主动脉瘤切除、胸腺瘤切除两台手术合并一台手术。甚至有位胸科专家判断,我是胸腺瘤中晚期,须放化疗之后方能进行手术。
我不得不面对这一生死劫。由于病情诊断复杂,所有的医生都在担心风险。老公四上北京求助一位很有名的大专家,但因风险太大,担心术后无法脱离呼吸机,不愿手术。
“可能手术还没做,开胸时主动脉瘤就破了,也就十几秒钟,人就没了,连抢救都来不及。”愿意接手治疗的医生给出了50%的把握。赌一赌!走投无路之际,医院的孙立忠教授,这位泰斗级专家仔细审视病情后,语气温厚说,“风险是可控的,可以手术。”他不仅告诉手术风险在哪里,同时还给出了控制风险的方案。他宽慰我老公,“手术最大的风险在手术时瘤破裂,别担心,就是破了我也有办法!”同时,他还给出了一个惊人的判断:“很有可能不是胸腺瘤,是动脉瘤内的血栓,不是两台手术,是一台手术!”孙教授是唯一一个做出此判断的专家。字字珠玑,句句暖心,在在处处,皆是慈悲!他的话给了我们全家巨大的心理支撑。
虽然我们对孙立忠教授非常的信任,但心脏大血管手术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周围的亲戚医院,把性命交给一家在上海郊区,又医院,全家人还是顾虑重重。但是,选择德达,此时已经是别无选择!
年11月20日入院时,接诊的简锴陶医生仿佛看出了我们的忐忑和疑虑,他很淡定地说,“我们的病人70%医院转诊过来的,二次开胸是常态,还有三次,四次开胸的病人呢!”他的话缓解了我们的焦虑。入院后,我的主诊医生彭昊拿着我的CTA影像资料一遍一遍比对,又详细跟家属介绍了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和应对的几套方案。他的细致与耐心让一路问诊的老公眼前一亮。而手术前各个科室的协调配合更是让我们悬着的心慢慢放下。
孙立忠教授和他的助手们团队为我实施了手术,手术方案最后是主动破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虽然过程很凶险,但手术很成功。7小时手术,术后4小时拔出气管插管,一天后转出ICU。第三天下床复健。
我真心的感谢他们给我带来人生的曙光。
“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都不会选择放弃!”
在进入德达前,我一直觉得我的手术非常凶险。可是入院之后,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在病区,我看见一位老人驼着背,捂着胸,身上插着管子,拖着一个液袋在走廊闲庭信步。他女儿告诉我,父亲67岁,半年医院进行了心脏手术。手术后一直不舒服,可就是查不出原因。子女带着他到处求医,医院,他都被直接送进ICU,一番折腾后无功而返。最后,医院,一位博导终于确诊他是血管吻合口漏,给他做了胸腔插管引流,建议再次手术,但手术风险无法控制,要家属自己斟酌。这位曾经幽默风趣的中学校长,如今是唉声叹气。德达成为他人生最后的赌局。出院时,老伯兴致盎然地对我说,“之前住院我都是给别人当分母,这次我终于可以做一回分子了。”
一位30多岁的山东大汉,年轻时血压满不在乎,结果一身病。医院,医生都给他做大血管支架手术,几次手术后,他身上竟然安装了8个支架。如今,他身上的支架都出现问题,要全部取出后更换胸腹大血管,性命垂已。走遍南北,这么大的手术,没有一个医生敢上台,医院肯接受。德达成为他求生的最后一站。在我出院一周后,他也顺利出院了。
还有病友们津津乐道的,德达的心脏团队创造了48小时不眠不休,7台心脏手术救回7条生命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听得我目瞪口呆,因为故事的主人就躺在我隔壁的病房。这是一个74岁的急诊患者,送来时存在大量心包积液,这意味着主动脉已经有破裂迹象。从患者入院进ICU到完成术前准备进入手术室麻醉,只用了20分钟。可是,进入手术室后患者突然血压下降,心脏骤停。炸弹爆炸了!大量血液进入心包。
在心脏外科领域,如果开胸前主动脉夹层发生破裂,可以放弃手术。因为开胸建体外循环要15-20分钟,而心脏骤停后抢救避免脑死亡的黄金时间是8分钟,超过8分钟再去手术,脑死亡几率接近%。当晚组织抢救的刘巍教授毫不犹豫,率领团队在5分钟内迅速完成气管插管,消毒,开胸,切开股动脉建立体外循环,用神一样的速度在生死线上抢回一条命。刘巍说,“哪怕患者一只脚已经踏入死亡的深渊,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我们的团队都不会选择放弃!”
这就是德达参照国际领先的心脏团队模式,打破科室藩篱,搭建跨学科合作的中国首个“心脏团队”。这就是德达敬畏生命的速度与激情。
“营利,绝对不是我们的宗旨!”
走进3楼的病区,冬日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投洒在素净的回廊,来往的医护人员对每一位在这里休憩的病人都会礼貌的亲切招呼。此时,你会发现,建筑空间每一处匠心的设计,都透着医者的善良,都能给患者带来疗愈的力量。在德达,星级酒店般的入住体验,医院管理模式,人性化的高品质医医院的认知。
难道这里是专门提供给有钱人的高端医疗?在这里,有豪华气派的大堂,有堪比客房的病房,有免费点餐的病号饭;有以医疗院长孙立忠教授,首席医疗官葛均波院士,医学影像与介入中心主任黄连军教授,外科中心主任刘建实教授为首的顶尖专家团队,有从美国请回来的体外循环师梁洛彬主任……这里还有全国最好最先进的医疗设备......这里还是哥伦比亚心脏中心在中国唯一的临床合作伙伴。
深入了解德达之后,我为自己的质疑感到惭愧。我发现身边的病友都是普通人,还有从山区送来的急诊。我亲耳听到一位家属很感激的说,送急诊病人来时身上只有元钱,医院二话不说,直接救人。在病区里我遇到一群来自新疆和田的先心病儿童,他们在这里接受免费的救治。还有一个来自徐州农村的14岁男孩,老实巴交的爸爸甚至都不敢使用高档的淋浴房。医院尽可能的减免他的医疗费,他很幸运的得到了由孙立忠教授和葛均波院士共同发起的“德达心康公益基金”的帮助,该基金已经救助了近百位贫困的患者,救助金额超过万。看着康复的儿子,憨厚的爸爸每每总是傻傻的笑着,他对德达的感恩无以言表。而所有患者在这里享受的贵宾式医疗无有差别。
“营利,绝对不是我们的宗旨!”德达医疗董事会主席欧柏德(DanielAuerbach)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我们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医院的过程中一再地去研究怎样才能打造出一个医院。不因为社会地位的差异,对患者区别对待,而是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为病人提供最好的呵护。”
“很多病人都来不及上手术台,就死在急救的路上!”
医院总是接收几乎每天都有疾驰而来的急诊病人。他们大部分是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这是人类最凶险的疾病之一,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率高达50%,一周死亡率近乎90%。因为涉及的重要脏器多,主动脉外科手术也是心外科难度最大的手术,死亡率曾经高达20%以上,一直是棘手的世界性医学难题。如今,孙立忠教授创造的“孙氏手术”不仅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还将死亡率降低到4%以下,被誉为全球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给全世界的主动脉患者带来福音。
据了解,我国高血压患者众多,而8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伴有10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但由于我国目前的筛查机制不完善,90%以上的主动脉患者根本等不到治疗的机会。虽然“德达心脏团队”就像全天候的战士。但是,目前全国能够做主动脉夹层手术的医生还很少很少。“很多病人都来不及上手术台就死在急救路上!作为中国第一批大血管外科医生,有责任把主动脉外科技术推广开来,我们这代人不做这个事情,就来不及了!”对此,孙立忠教授深感任重道远。
至新的医疗模式,至善的人文关怀。德达,是一个可以把生命托付的地方。这里有一群有梦的人,这里是一座救命的城。我衷心希望,未来的德达能够耀亮更多的生命之光!
感谢心外科主诊医生李庆志对本文的协助。
医院
中国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徐乐路号,02
咨询及预约专线:
更多信息敬请公众号“德达医疗”和我们的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xyby/9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翻开新扉页,共话胸外新篇章胸外科新病
- 下一篇文章: 风寒感冒咳嗽吃什么好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