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嵩讲堂胸腺占位,钙化铸型生长,您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478883.html
病史资料

病例:女,49岁。胸闷,胸痛,眼睑下垂2月余。

胸部CT:右前纵隔椭圆形肿块,边缘光滑,纵隔脂肪间隙清晰,中心多发钙化,增强扫描可见强化(图1-6)。

诊断及讨论

诊断:低危型胸腺瘤

诊断依据:中年女性,右前纵隔偏侧肿块影,边界光滑,密度较均匀,内见钙化,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周围脂肪间隙显示良好,增强扫描可见强化,MPR重建显示肿瘤沿纵隔铸型生长。结合病人眼睑下垂2月余,提示有重症肌无力可能,支持低危型胸腺瘤诊断。

病人全麻下行胸腺瘤切除术,肿瘤位于前纵隔胸骨后,大小约6×4×5cm,质韧,包膜完整,与无名静脉相粘,未见与主动脉相侵。双侧胸腔未见明显粘连。

术后大体标本切面灰红分叶状,病理:镜下肿瘤细胞梭形,束状排列,少许淋巴细胞散布其中,其间纤维组织分隔,分叶状排列,瘤细胞间见大小不一的囊腔样结构,周边脂肪组织间见瘤细胞巢散在分布,考虑A型胸腺瘤(图7)。免疫组化:CK19+,EMA灶状+,CAM5.2+/-,TdT-,LCA散在淋巴细胞+,CD3、CD5散在淋巴细胞+,CD20-,HMB45-,CD34-,SMA-,S--,Desmin-,bcl-2-(图8)。

图7肿瘤由梭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细胞核型温和,核分裂相罕见,实性片状排列。图8CK19阳性(×)

病例赏析

图9-12女,40岁。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4月余。A型胸腺瘤伴分隔。

图13-16女,54岁。气短、胸闷、胸痛1周。

术中见上腔静脉旁、升主动脉根部、右心房上约8×4×3cm大小肿瘤,质地较硬,包膜完整,术后病理:(右上纵隔)A型胸腺瘤伴广泛坏死出血及囊性变,包膜未见肿瘤浸润。

图17菊形团结构,细胞排列成环,腔内见分泌物。图18腺样结构,细胞排列成环,中为空腔。

由于胸腺上皮肿瘤(thymicepithelialtumor,TET)形态学的多样性、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以及缺乏简单有效的观察指标分类等原因,其分类方法尚无统一依据。

TET有多种分期系统,临床上最常用的是Masaoka-koga分期和TNM分期,前者主要根据手术时肿瘤肉眼或显微镜下侵犯邻近结构程度进行分期,后者主要根据原发灶、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分期。

Masaoka-koga分期法年由Masaoka制定,年koga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的定义如下:

Ⅰ期:肿瘤局限在胸腺内,肉眼及镜下均无包膜浸润;

ⅡA期:显微镜下肿瘤突破包膜;

ⅡB期:肉眼可见肿瘤侵犯胸腺或周围脂肪组织,或与心包及纵隔胸膜粘连紧密但尚未突破心包及纵隔胸膜;

Ⅲ期:肿瘤侵犯邻近器官(心包、肺、上腔静脉和主动脉);

ⅣA期:胸膜、心包有转移;

ⅣB期: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转移。

后期统计的生存曲线显示,该分期中Ⅰ期与Ⅱ期、Ⅲ期与Ⅳ期没有差别,高分期中肿瘤复发和死亡率更高,因此作者认为4期的分期系统又可以简化为有外侵(Ⅲ期/Ⅳ期)和无外侵(Ⅰ期/Ⅱ期)两大类胸腺瘤。该分期强调了临床特征的重要性,从最初局部组织浸润到后期通过淋巴或血运转移,其生存率逐步下降。

胸腺瘤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的比例分别为2%、1%,局部侵犯是胸腺瘤最常见的扩散方式,故基于局部侵犯程度提出的Masaoka-koga分期方法对于胸腺瘤比较适用;胸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则更多的表现为淋巴转移(25%)和血行转移(12%),因此,对于这类的肿瘤似乎更适合应用TNM分期系统。年,Yamakawa将Masaoka分期改进为TNM系统。T的描述沿用了Masaoka的标准;前纵隔淋巴结受侵被定义为N1;无血运转移为M0,有血运转移为M1。

年,国际胸腺恶性肿瘤兴趣小组(ITMIG)和国际癌症研究协会(IASLC)以总生存率和复发率为主要研究终点,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全球共个研究机构的例病人的总生存期及复发率。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了新的TNM分期系统。该分期系统表明T分期具有重大意义,因为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较为少见,根据肿瘤的浸润深度分为纵隔脂肪(T1a),纵隔胸膜(T1b),心包(T2)和其他邻近器官(T3,包括肺组织、无名静脉、上腔静脉、胸壁、膈神经、肺门、肺静脉;T4,包括主动脉、肺动脉、心肌、气管、食管)。淋巴结被分为2组,根据其与胸腺距离关系分为(N1胸腺前/周围,N2胸内/颈部)。M的描述被分为3期,没有远处扩散(M0)、胸膜和心包结节(M1a)和远处转移包括肺内转移(M1b)。

I期、Ⅱ期、Ⅲa期和Ⅲb期主要根据T分期(肿瘤浸润程度)来进行分期,而IVa和IVb期主要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或(和)远处转移来进行分期。该分期系统并未对胸腺瘤淋巴结转移建立有效的分期,但对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无复发生存率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TET分型方法较多。年Bernatz等根据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及上皮细胞形状将胸腺瘤分为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淋巴上皮混合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4种。年Levine等将胸腺瘤分为两大类:有包膜者归为良性胸腺瘤;所有具有侵袭性者被归为恶性胸腺瘤,按其恶性程度分类为I型和Ⅱ型。年,Marino等按照细胞来源把胸腺瘤分为皮质型、髓质型、混合型以及后来加入的皮质为主型和分化良好的胸腺癌。同年Verley等将胸腺瘤分为梭形细胞型、淋巴细胞为主型、分化好的上皮细胞型和低分化上皮细胞型,共4型。

目前多采用年WHO会议提出、年修订的WHO组织学分型,按病理学类型可分为6种亚型,即A、AB、B1、B2、B3型及胸腺癌(包括神经内分泌癌)亚型。

A型主要由梭形或椭圆形上皮细胞构成,缺乏核异型性,不含或含极少的非肿瘤淋巴细胞。

B型由圆形或多角形上皮样细胞组成,按上皮细胞异型性程度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又可分为B1、B2、B3型,

B1型形态与正常胸腺类似,富于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少,异型性小;

B2型上皮细胞增多,核异型性增大,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比例接近;该型类似B1型但无髓质分化区;

B3型无完整包膜,呈浸润性生长,主要由上皮细胞组成。

AB型由A型胸腺瘤灶和富于淋巴细胞的B型胸腺瘤灶混合而成。B2型和AB型胸腺瘤常见,B2型最常见,A型和B1型少见,A型最少见。

与亚洲人群相比,A型、B2型胸腺瘤在欧美人群中更加常见。与其他类型胸腺肿瘤比较,A型和AB型明显易发于高龄人群。

Jeong等则根据肿瘤侵袭性和复发将TET分为低危型胸腺瘤(A、AB、B1)、高危型胸腺瘤(B2、B3)及胸腺癌。

胸腺癌表现为明显的恶性肿瘤细胞学特征,有多种组织学类型,包括低度和高度恶性肿瘤,低度恶性胸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和基底细胞癌等,高度恶性胸腺癌包括淋巴上皮瘤样癌、小细胞癌、肉瘤样癌、透明细胞癌、未分化肿瘤等。

年WHO胸腺肿瘤分类纠正胸腺瘤是良性肿瘤的观点,除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微小胸腺瘤以外,其他所有胸腺瘤都视为恶性肿瘤;增加各亚型肿瘤的细胞学诊断;增加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

A型胸腺瘤主要由梭形肿瘤上皮细胞组成,无核异型性,不含或很少含淋巴细胞。A型胸腺瘤少见,占胸腺肿瘤的9%,绝大多数病人为I期(80%),其次是Ⅱ期(17%),Ⅲ期罕见(3%),Ⅳ期仅有个案报道。A型胸腺瘤平均发病年龄超过60岁,明显高于所有胸腺瘤平均年龄50岁。大体上,病变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包膜完整,切面呈白棕褐色,小叶结构不清,小叶间白色纤维带不明显,可见囊性变和钙化。

影像学上,病变内可见分隔(图9-12),少有分叶,可发生囊变(图13-16),可伴实质内钙化或重症肌无力(17%)。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多见于A型。

A型胸腺瘤主要的诊断标准为:梭形/卵圆形细胞、缺乏核异型;核分裂活性低(<4个/2mm);缺乏或仅有极少量(容易计数)的TDT阳性T淋巴细胞。次要标准:有或无完整包膜;粗的纤维分隔带;宽大的小叶;有被膜下囊;菊形团(图17)、腺样结构(图18);血管外皮瘤样结构;血管周围间隙(PVS)较其他类型少见;无胸腺小体(Hassall小体);上皮细胞表达CD20;不表达皮质特异性标志物(Beta5t、PRSS16和cathepsinV)。新分类首次提出细胞学诊断A型胸腺瘤的可行性,认为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是可接受的,但应排除其它梭形细胞肿瘤,如类癌、低级别肉瘤等。

A型胸腺瘤被认为起源于胸腺髓质上皮细胞。支持这种假设的证据包括他们的免疫组织化学均表达CD20、细胞角蛋白、金属硫蛋白和PE-35,以及均有极少数未成熟T细胞。CD20为磷酸化蛋白质分子,作为B淋巴细胞表面膜蛋白,它仅在前B淋巴细胞、未成熟、成熟和激活的B淋巴细胞中表达,而在浆细胞、淋巴多能干细胞以及其他组织中缺乏,人体血清中亦无游离CD20的存在。

因此,在病理诊断中,CD20是鉴别B淋巴细胞或B系淋巴瘤的重要标志物。年Chilosi等首次发现胸腺上皮细胞表达CD20,在正常胸腺和胸腺瘤中髓质区或髓质分化区淋巴细胞阳性,灶性分布,在A型和AB型胸腺瘤上皮细胞中高表达,部分淋巴细胞阳性表达,在B型胸腺瘤上皮细胞中多不表达。CD20在化生性胸腺瘤上皮样区和梭形细胞区均阴性,有助于和A型胸腺瘤鉴别。

往期精彩

大肠埃希菌肺部感染,为何总是耐药?

张嵩讲堂

肺腺癌合并大肠埃希菌感染

张嵩讲堂

胸腺囊肿的病例实战(下)

张嵩讲堂

前纵隔少见病例,您能精确诊断么?

作者:张嵩

编辑:胡青牛

责任编辑:秦溪

题图:站酷海洛

插图来源:作者提供

投稿及转载:penglong_medical

hotmail.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yszl/10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