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上皮性肿瘤thymicepithe
胸腺上皮性肿瘤(thymicepithelialtumors,TETs)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源于胸腺上皮细胞,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好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多发生于胸腺的一叶,多呈偏侧生长。TETs起源于胸腺上皮,由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按不同比例组成,由于其形态学、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其分类历经多次更新且存在诸多争议。胸腺瘤早期多无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体检时发现,无症状胸腺瘤多在肿瘤增大后压迫周围组织或结构后,才出现相应临床表现。胸腺瘤的部分患者常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重症肌无力,也是很多患者的首要临床症状,此外,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如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也较常见。
TETs包括以下6种病理亚型:A、AB、B1、B2、B3型及胸腺癌。
A型:即髓质型或梭型细胞胸腺瘤;
B型:
B1-富含淋巴细胞的胸腺瘤、淋巴细胞型胸腺瘤、皮质为主型胸腺瘤或类器官胸腺瘤;
B2-即皮质型胸腺瘤;
B3-即上皮型、非典型、类鳞状上皮胸腺瘤或分化好的胸腺癌;
AB型:即混合型胸腺瘤,肿瘤同时具有A型或B型特点;
C型胸腺瘤,即胸腺癌:失去了胸腺的器官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和核的多形性。
临床常用基于Masaoka修定的分期法:
Ⅰ期:肿瘤局限在包膜内,肉眼及镜下均无包膜浸润;
Ⅱ期:IIa-肿瘤镜下超出胸腺包膜,IIb-侵犯邻近脂肪组织,但未侵犯至纵膈胸膜;
Ⅲ期:肿瘤侵犯邻近组织或器官。包括心包、肺或大血管;IIIa-未侵犯大血管,IIIb-侵犯大血管;
Ⅳa期:肿瘤广泛侵犯胸膜和/或心包;Ⅳb期:扩散到远处器官。
(Ⅰ期常为非侵袭性胸腺瘤,Ⅱ期以上为侵袭性胸腺瘤和胸腺癌)
TETs术后病理分期与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TETs临床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Masaoka分期在Ⅲ期、Ⅳ期的患者,目前提倡新辅助放化疗并手术切除,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复发并提高生存率。
影像表现:
基于Masaoka病理分期标准初步制定了TETs侵袭危险度CT分级标准。
1级:边界相对清楚,可伴有钙化或囊变,包膜完整(光滑,周围脂肪间隙清楚);
2级:向周围微小浸润(包膜局部小分叶或周围脂肪间隙模糊);
3级:广泛浸润(侵犯纵隔胸膜、心包膜、心脏、大血管等);
4级:种植或远处转移(胸膜或心包膜结节、肺内转移瘤或出现远隔器官转移)。
TETs大多数偏向中线一侧,多呈椭圆形,部分边缘可见肿块-肺界面(mass-pulmonaryinterfaces,MPI)增厚呈尖角或锯齿征。TETs不同病理类型(A,AB、B1,B2,B3和胸腺癌)CT强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别,A及AB型胸腺瘤最大强化幅度显著高于其他类型。
研究发现,A和AB型密度较均匀,囊变坏死较少见,可见多结节并纤维分隔征象(增强后线状强化减低影),尤其以AB型胸腺瘤为著,增强扫描强化明显,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圆形或类圆形。
肿块密度不均匀,其内出现低密度灶多见于B型胸腺瘤及胸腺癌。形态不规则、强化较明显、出现坏死囊变、具有周围侵袭性者,高度提示胸腺癌或B3型胸腺瘤,强化程度较低者多为B1、B2型胸腺瘤,B3型强化程度略低于胸腺癌。
CT分期,I期~II期以A型、AB型为主,而III期~IV期多为B型与C型。
非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为边界较清晰圆形或类椭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部分可呈浅分叶改变,肿瘤一般包膜完整,1/3的肿瘤可合并钙化、囊变或出血,增强后一般呈较均匀强化,肿块周围脂肪间隙清楚。
胸腺癌一般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常见深分叶征象;内部常可见坏死、液化区,增强扫描一般呈欠均匀强化;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消失,病变常常会侵及周围血管、心包、胸膜及肺组织,常合并心包腔及胸膜腔积液等。
MRI:T1WI肿瘤实质一般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及STIR序列上呈不均匀稍高或高信号。T2WI序列对病灶内纤维分隔及纤维包膜的显示要优于CT检查。MR信号特征与肿瘤内部的病理成分密切相关:病变内坏死囊变区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部分病变因含有蛋白质或亚急性期的出血,在T1WI、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低危胸腺瘤ADC值明显高于高危胸腺瘤和胸腺癌组。恶性程度高和临床分期差的TETs的瘤细胞核大、细胞核异型性明显,表现出较高的细胞密度,细胞外基质减少,缩小了细胞内外的水质子扩散空间,导致ADC值减低。
鉴别诊断:
(1)胸腺增生:胸腺增生多呈双侧对称性分布,边缘规则,无周围结构侵犯,内部信号或密度常均匀,ADC值无明显降低;而胸腺瘤多偏向纵隔一侧,形态多不规则,可见明显的占位及邻近结构侵犯,内部信号或密度多不均匀,可见纤维间隔、钙化或囊变,ADC值较胸腺增生显著减低。胸腺增生镜下见微小的脂肪组织向胸腺组织内浸润,密集的淋巴滤泡并淋巴生发中心,在MR双回波序列上见反相位信号的衰减,而胸腺瘤双回波序列同、反相位信号无明显变化。
(2)淋巴瘤:淋巴瘤一般较大,向两侧弥漫性生长,邻近纵隔大血管包绕征象具有特异性,而胸腺癌相对少见;大部分病变内部密度相对均匀,大片状坏死、出血、钙化少见;细胞密度高,ADC值显著减低;肿瘤浸润性生长,多在早期即侵犯包绕纵隔大血管、心包,也可压迫气管和食管;对放疗敏感,试验性放疗,肿块可以明显缩小。
(3)纵隔生殖细胞源性肿瘤: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
,且AFP和β-HCG常升高;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影像学上病变内可见多种成分存在,部分畸胎瘤不含脂肪和钙化成分,容易误诊,其特点病灶有完整的厚薄不均匀的囊壁,囊内液性成分及囊壁CT增强扫描不强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yszl/7887.html
- 上一篇文章: 江和堂甲状腺肿瘤的治疗最佳方案是什么
- 下一篇文章: 帮爸妈看懂血脂化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