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病例心包异位胸腺瘤影像表现一例



点击标题下「蓝色名」可快速

文章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52(1):65-66

作者:樊荣荣施晓雷萧毅

正文

患者 女,65岁,年11月因上腹部不适伴胸闷气喘3年,加重1个月余入院。患者1医院行心脏超声提示心尖部囊性包块,心包积液。既往前纵隔肿瘤切除20余年,病理不详(自述为良性病变)。体检:右肋见长约25cm术后瘢痕,锁骨上淋巴结(-)。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附近,范围局限。血常规及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

影像检查:PET-CT提示前心膈角,前、中纵隔多发囊实性肿块,首先考虑恶性,纵隔少量积液,不典型炎症不能排除;心脏彩色超声:心包囊肿,囊内分隔。胸部CT提示心脏膈面见一长径约7.6cm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影,平扫密度不均匀(图1),增强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升主动脉旁亦见软组织密度影包绕主动脉,增强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图2);MRI提示心脏膈面见一长径约7.6cm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影,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囊性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中等强化,边界清楚,右心室呈受压性改变。心右缘升主动脉右旁见条带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图3,图4,图5)。心脏底部肿块及升主动脉周围肿块,CT及MRI均考虑不成熟畸胎瘤可能。

图1CT平扫示心脏膈面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影,平扫密度不均匀

图2CT增强示肿块呈不均匀强化

图3横断面T1WI示心脏膈面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影,边界清晰,右心室呈受压性改变

图4T2WI示肿块呈不均匀高信号

图5T1WI增强示囊性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中等度强化

图6光学显微镜下示肿瘤组织为皮质型,主要由上皮细胞构成,内含少量淋巴细胞,病理诊断为B2型(HE×10)

手术及病理所见:上纵隔明显向右偏移,升主动脉位于胸骨右缘偏右3cm,左肺上叶舌段向右偏移覆盖于心包之上,暴露心包后探查示心底部肿瘤位于心包内,大小约8cm×8cm,质硬,位置固定,肿瘤与右心室及周围心包粘连。术中冰冻切片提示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细胞角蛋白(CK)19、CK5/6、CK8阳性,CK7、CK20阴性;白细胞分化抗原(CD)57阴性,CD5(淋巴细胞+),CD1a、CD4、CD8阳性;末端转移酶(TdT)阳性;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阴性;细胞核抗原(Ki-67)60%阳性。术后病理:心包底部占位提示胸腺瘤(B2型,图6)。

讨论

胸腺瘤是来自胸腺上皮细胞的罕见肿瘤。在胚胎学上,胸腺上皮主要起源于第三咽囊腹侧的一对始基,并且在第五或第六周妊娠时与第三甲状旁腺向尾部纵向进入前纵隔。沿着这条通路,胸腺组织可能迁移到任何地方[1]。75%的胸腺瘤在前纵隔内[2],仅4%的胸腺瘤可异位至颈部、中纵隔、后纵隔和肺[3]。本例胸腺瘤位于中纵隔心底部心包上,较少见。临床症状一般无特异性,有些症状主要与心包积液有关。

异位胸腺瘤影像表现与典型部位胸腺瘤相似,CT平扫肿瘤呈等或混杂密度,形态规则或呈分叶状,其内可见囊变及钙化,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4]。本例前纵隔内未见肿瘤,与侵袭性胸腺瘤侵犯心包鉴别不难,但与心包原发肿瘤鉴别较为困难[5]。本例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心包囊肿,可能与病灶内出现囊变坏死有关,但心包囊肿囊壁多为均匀薄壁,而该病灶为囊性部分较少,囊壁较厚,可鉴别;MRI及CT提示病灶内部密度不均,增强扫描有不均匀强化,考虑该病灶由多种组织成分构成,故术前考虑该病灶为不成熟畸胎瘤,但不成熟畸胎瘤通常包含脂肪、钙化、骨骼、水样及软组织密度,而该病灶内部密度不均是由肿瘤组织坏死导致。心包转移瘤多来源于肺癌、恶性淋巴瘤、恶性胸腺瘤[6],该患者无相关肿瘤病史,故未考虑转移瘤。由于心包异位胸腺瘤发病率较低,定性困难,术前未能准确诊断。心包原发肿瘤较少,多为肿瘤直接侵犯或经淋巴、血行转移。若患者无恶性肿瘤病史,且影像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心包占位,影像诊断医师应考虑到异位胸腺瘤的可能,并争取尽早切除,以免发生心包压塞综合征。

参考文献(略)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怎么治好得快
为白癜风患者解除病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yszl/9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