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以皮肌炎为首发症状的胸腺瘤一
以皮肌炎为首发症状的胸腺瘤一例
杨佼,张晓红,赵佳,王宁,许铣
作者单位:北京,中国医院皮肤科;中国医院南区皮肤科
作者简介:杨佼,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皮肤病,激光美容
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面部红斑6个月,加重泛发四肢伴肌肉酸痛3个月,于年10月11入院。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面部出现红斑、脱屑伴瘙痒,医院按银屑病治疗3个月无效(具体方案不详)。红斑逐渐加重并漫延至躯干、四肢,并伴有四肢肌肉酸痛。
体格检查:全身皮肤干燥脱屑,上眼睑周围水肿性紫红斑,四肢、躯干大量对称性融合的紫红色斑片,间有褐色色素沉着、色素脱失及毛细血管扩张等皮肤异色病样改变;双足背至踝关节可见紫红色丘疹,萎缩并有色素减退和毛细血管扩张,Gottron征(+)(图1)。上肢抬举尚可,肌力Ⅳ级;双下肢水肿、下蹲受限,肌力Ⅳ级。患者自起病以来,自觉吞咽困难,口干、口苦,偶有反酸,纳可,眠差,小便可,大便干2日一行。既往体健。吸烟史40余年,平均每日吸烟20支。饮酒40年,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7.6U/L(正常值0~40U/L),磷酸肌酸激酶(CK):U/L(0~U/L),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28U/L(0~24U/L),乳酸脱氢酶(LDH):U/L(0~U/L)。肿瘤标志物常规:鳞状细胞癌抗原(SCC):30.3mg/dL(<1.5mg/dL),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正常。抗核酸抗原抗体谱:ANA(核颗粒+胞质颗粒)阳性(1:),抗Ro-52抗体弱阳性。动态红细胞沉降率:55mm/h(<20)。肌电图:左三角肌重收缩可见病理干扰项,轻收缩动作电位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可见肌源性损害;右股四头肌重收缩可见病理干扰项,轻收缩动作电位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可见肌源性损害。全身浅表淋巴结超声示:双侧腋窝、腹股沟区淋巴结增大。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①双肺少量新发炎性病灶,②前纵隔肿物(考虑胸腺肿瘤)(图2),③双侧腋窝多个增大淋巴结。
组织病理左前臂红斑组织病理(环钻切取)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部分基底细胞空泡变性,真皮浅层轻度水肿伴色素失禁,真皮层少量散在及血管周围灶状单一核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嗜碱性变(图3)。
诊断及治疗诊断:①皮肌炎,②胸腺瘤。
治疗:醋酸泼尼松10mg每日2次、雷公藤多苷10mg每日3次、盐酸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中药汤剂(以清热凉血化瘀为法)间断口服3周,疗效欠佳。考虑皮肌炎与肿瘤相关,建议患者切除肿瘤。患者于1个月后转至外院胸外科手术治疗,全麻下行双侧VATS下纵膈肿物及胸腺组织扩大切除术。切除肿瘤5cm×5cm×1.2cm,局部侵犯包膜,未突破包膜,未侵犯脂肪组织。肿瘤组织病理结果示:(前纵隔)胸腺瘤(大部分为B2型,局部呈B3型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3、CD5、CD20(B细胞散在)、CK、CK19、TDT均阳性,Ki-67阳性(75%),CD30、CD56、CD15、Syn均阴性。随访:术后1个月电话随访,患者已回至当地,口服糖皮质激素(具体剂量不详)控制皮肌炎,红斑已大部分消退,无明显瘙痒。同时进行胸腺瘤术后放疗。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种可能由自身免疫紊乱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近端伸肌的炎症性肌病和特征性皮损。DM患者的恶性肿瘤并发率较高,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患者,同年龄组男性患者恶性肿瘤并发率更高(6%)。张东晨等对82例D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8例检查出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鼻咽癌,其他肿瘤包括胃癌、肺癌、肝癌、卵巢癌、乳腺癌和结肠癌。刘洋等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并发肿瘤患者中发现,肿瘤的发生时间通常在诊断DM/PM前后4年内,以1年内多见。有研究表明,肿瘤发生于DM/PM后最多见,其次为同时发生。
DOI:10./sypfbxzz.-.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10(4):-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杂志原文!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订阅方式:①邮局订阅(适用于单位或图书馆统一征订)。全国邮发代号:2-。②编辑部直接订阅(适用于单位批量或个人订阅)。通过邮局汇款至“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注明订阅数量、邮寄地址,并请致电-。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yzyy/11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病理文汇第83期B1型胸腺瘤
- 下一篇文章: ROSE对脏器或病变针吸细胞或刷检细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