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原发纵隔生殖细胞肿瘤诊治病史诊
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胡倩王钊黄河林桐榆
病史
现病史
患者,19岁男性,于年11月出现持续性刀割样胸痛,活动时加重,体位改变可好转,伴有头面部、颈部浮肿,无发热、畏寒,无咯血,无咳嗽、咳痰,无心悸胸闷,无大汗淋漓,无其他部位放射性疼痛,医院行CT检查提示左上前纵隔恶性肿瘤,双侧肺纹理增多,左侧少量胸腔积液。患者此后就诊于我院,12月16日在我院门诊查CT提示左前纵隔较大肿块,考虑恶性肿瘤,侵袭性胸腺瘤可能性大,肿块侵及左侧头臂静脉,其内及上腔静脉内栓子形成;左侧胸腔积液。等候检查期间,患者胸痛无明显缓解,出现头面部、颈部浮肿进行性加重,伴咳嗽、咳痰。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于年1月16日入院。患病以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胃纳可,睡眠一般,大便通畅,小便清长,体重无明显下降。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和伤寒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史及输血史。
查体
体能状态(PS)评分1分;神清,精神可;头面部,颈部浮肿;左侧颈部及左侧前胸部可见静脉曲张。左臂肌力Ⅳ级,伴麻木,浅感觉减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双侧呼吸运动对称,呼吸音清,未及干湿啰音。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脊柱四肢无畸形。
辅助检查
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甲胎蛋白(AFP)为ng/ml,明显升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为41.81ng/ml,轻度升高;乳酸脱氢酶为(LDH).7U/L,轻度升高;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癌胚抗原(CEA)和β2微球蛋白(β2MG)均正常。
全身CT检查发现左前纵隔肿块大小约70mm×91mm,肿块侵及左侧头臂静脉,其内及上腔静脉内栓子形成(图1a)。
年12月,在我院行纵隔肿块穿刺术,穿刺组织病理检查见肿瘤细胞呈筛网状或巢状排列,细胞异型,核分裂易见,符合恶性肿瘤;免疫组化提示细胞角蛋白(CK)7(-)、ki-67为80%、CK(+)、CD5(-)、CD30(-)、CD(+)、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HCG(+)、AFP(+);以上结果提示生殖细胞来源可能性大。
诊断
1.纵隔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卵黄囊瘤Ⅲc期高危)
2.上腔静脉压迫症
治疗经过
一线治疗
年1月16日至年6月,给予博来霉素(15mg,d1、d3、d5)+依托泊苷(VP-16)(总量mg,d1~d3)+顺铂(总量mg/m2,d1~d3)(BEP方案),6个疗程后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图1b)。AFP值下降(图3)。
手术
年7月,本院多学科讨论意见为,应行手术切除残留肿块明确是否有活性肿瘤成分。
年7月19日,在我院行胸骨正中劈开前纵隔肿块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大小5cm×5cm。
术后病理提示(前纵隔肿物)送检组织大部分坏死,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局部见软骨、鳞状上皮、腺上皮、脂肪、神经、骨等组织,部分区域可见筛网状排列的星芒状细胞,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结果,病变符合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成熟型畸胎瘤与卵黄囊瘤混合)。术后AFP为5.3ng/ml。此后患者一直在外科门诊随访,未予放化疗。
复发
年4月(术后8个月),患者再发胸痛;AFP升高至.6ng/ml;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提示前纵隔出现高代谢病灶,并且侵犯前胸壁(图2a)。
挽救治疗
年5月22日,给予吉西他滨1.0g/m2、d1+多西他赛75mg/m2(GD方案),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为疾病进展(PD)。
年6月至年8月,多西他赛75mg/m2、d1+异环磷酰胺3g、d1~d3+顺铂40mg、d1~d3(TIP方案),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为PR(图2b)。
年9至年10月,异环磷酰胺(IFO)3g、d1~d3+脂质体多柔比星40mg、d1,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为完全缓解(CR)。AFP值下降(图4)。
放疗
年12月至年1月,行局部放疗(54Gy,23f)。
随访
此后,患者一直在门诊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年3月22日,胸部增强CT扫描提示纵膈恶性肿瘤放疗手术治疗后,未见新发肿块征象。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年5月5日B2、B3版,欢迎转发朋友圈,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海口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颠风早期证状的图片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yzyy/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纵隔常见肿瘤胸腺瘤的治疗
- 下一篇文章: 北大肿瘤医院在沧州开分院了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