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性腺瘤间质成分免疫组化概述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上皮来源的良性肿瘤,临床好发年龄平均为46岁,女性稍多见。就部位而言,80%位于腮腺,10%位于下颌下腺,其余10%位于小涎腺,如硬腭、颊粘膜、上唇。形态学上,该肿瘤主要由上皮及间质成分构成。由于二者比例不同,加之间质成分各异,如可出现软骨、黏液、纤维、玻璃样变、脂肪、骨样组织等,因此不同肿瘤之间形态可差别较大。

就多形性腺瘤而言,其间质成分应该是来自上皮或肌上皮的转化,即一种细胞类型分化成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具体到多形性腺瘤即从上皮向间质的转化。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Elba等人对多形性腺瘤中不同间质的免疫组化表达模式进行文献综述,并在《HistologyandHistopathology》杂志发表了相关文章。该文对准确理解和把握多形性腺瘤间质的意义有一定价值,对于病理医师免疫组化判断也有一定指导意义,因此对其主要内容编译介绍如下。

表1.多形性腺瘤中胶原及其他免疫组化标志的分布情况

图1.多形性腺瘤中软骨及黏液样基质区阿辛兰染色。

图2.多形性腺瘤中Aggrecan免疫组化,细胞间基质成分及软骨样细胞可见高表达,上皮样及梭形的间质细胞周围也有表达。

图3.多形性腺瘤中II型胶原免疫组化:软骨样基质中阳性,表达程度不一,有的为弥漫性强阳性,有的为中等程度阳性;右图示软骨细胞周围的基质中II型胶原阳性。

图4.多形性腺瘤中XI型胶原免疫组化:黏液样基质中星状及梭形细胞中可见胞质阳性,软骨细胞周围的软骨基质中不同程度阳性。

图5.多形性腺瘤中vimentin免疫组化:软骨细胞及周围梭形细胞中可见表达。

备注:

1.CHM-1即软骨调节素,主要由软骨细胞分泌而来,可促进软骨细胞增生、蛋白聚糖合成及同源细胞群形成。多形性腺瘤中软骨成分的陷窝细胞及肿瘤性肌上皮百分之百表达ChM-1,表明这一分子可能与肌上皮转化为软骨有关;与CD34及FGF-2的表达相比,结果表明多形性腺瘤中软骨形成可能与血管减少有关。

2.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其功能为促进血管生成,促进上皮、间质及神经元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不同类型的FGF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组织形成、瘢痕形成及组织修复、维持细胞类型等。

其余指标在上皮、肌上皮向间质转化中的意义,请参阅原文。

参考文献

Patrón-Bola?osC,Acosta-TorresL,Tenorio-RochaF,etal.Immunohistochemicalpatternsindifferentstromalvariantsofpleomorphicadenomas:literaturereview[J].Histologyandhistopathology,,31(3):-.

DOI:10./HH-11-

推荐阅读

9.9爱医行,有爱”益”起行

携手医之本共建国际远程病理会诊平台

医之本的服务

病理强子

病理文献学不完,待我慢慢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dkhr.com/xyby/11632.html